诗曰:太康藏古庙,稀奇故事多,
今朝逢盛世,英雄露头角。
日前,在古城太康城乡,茶余饭后,人们传颂着九龙厅回龙寺庙长、太康音协副会长、太康文化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董西玲的先进事迹。大伙闲谈中,每逢提到董西玲名字,凡是了解她的人,无不伸出拇指夸奖她是贤媳良母,庙长的典范……
在古城太康县拥有着200多座庙宇,300多名庙长中,董西玲是一位比较年轻的女庙长,她为何能受到群众的如此点赞?她的魅力何在?!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故笔者去古庙和群众中深入一线探秘。
采访中,笔者挖掘出了古老神奇的“九龙厅回龙寺”的庙名由来和庙长董西玲的突出贡献,和大家分享,欢迎指导。
一、占据风水宝地的九龙厅回龙寺,自古传奇多,故事多,英雄多。
懂风水深谙易经的人常说:“天下风水庙占完。……”此话一点不假,真是“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句话靶向射出,一言中的!九龙厅回龙寺更是占据了风水宝地。且看九龙厅回龙寺的庙名由来和风水格局:
回龙寺也称九龙厅,是豫东地区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它位于太康县城南,王隆集西两公里处,属毛庄镇师庄行政村管辖地面,历史悠久,传传多多。今逢习近平新时代,董西玲庙长带领着九龙厅九名常委们奋斗在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庙院更出彩。
回龙寺地形高而开阔,气势磅礴。她南临黑河,北依师庄、段庄、马楼怀抱,东北有宋代运粮河故道,东为兰河支流,西为周商运河。四水环绕,气象万千,九龙盘踞,瑞气冉冉,紫气东来。寺的周围林木森森,环境幽静而和谐。每逢朝拜之日,寺内及甬道两旁彩旗飘飘,仙风拂拂;寺内香烟枭枭,佛号声声,彰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人合一、人神同乐”的吉祥美境。更可观的是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二十五、六月六、九月九凡是与龙有关的日子,这里都会有大戏和文艺表演队应庙长董西玲邀请前来演出,精彩绝伦的优秀的文艺节目,唱戏之日,立马会迎来各路商家、善男信女、艺人、香客、信众,她们远道而来,使这里很快就出现了车水马龙,五色杂旗迎风飘扬,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生意兴隆广阔的商品集散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资、文化生活。……
回龙寺寺内现存的古碑记载:“佛祖自汉明帝三年(庚申年)由印度迎入中国,本清净之德,本慈悲之教,以牖生民”。“此寺由来已久,惜无资以考”。据当地人讲,此寺原来并不叫“回龙寺”,只是一个普通的寺院,也有和尚住持。后来日本鬼子侵犯中原,战乱时期,在1938年冬天和尚走了,庙院就做了学校、教堂。据“回龙寺”附近马庄81岁的赵成之先生介绍,他的祖父、曾祖父、父亲都曾讲过一个传说,说是有一年夏天,学生在寺院大门的门楼下乘凉,老师突然发现坐着的两个学生起起落落,动作很慢,但并无损伤。老师感到奇怪,就朝门楼上看去,这时发现上边盘着一条大蛇,足有三丈长;老师联想到这一带不少人说见过大蛇,甚至见过大蛇从门楼上把头伸到大门外的井里喝水,所以也就不感到惊奇了。当地的人们有感于龙蛇的显现,纷纷捐款捐物,重修寺院,又见寺院地势高阔,四水环绕,竟有大泽龙蛇气象,遂将此寺命名为“九龙厅”和“回龙寺”,庙名已延续千年之久了。……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昔日的回龙寺也几经兴废。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2—1868年),回龙寺遭捻军毁坏。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洪山庙地方群众计议重修回龙寺,到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建成并立碑纪念。碑文记载:回龙寺有“山门僧房”,占地48亩。回龙寺“广济灵丹,以治旧病沉疴,求药治疾者朝夕辐辏,聚会如市”。由此可见,当年回龙寺规模很大,建筑完善,信众虔诚,香火鼎盛,显示了豫东名寺的气派。
九龙厅回龙寺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后汉王莽赶刘秀”更为蹊跷;至今仍被当他人乐道经传:“汉朝刘平帝失国,被王莽窜朝,改汉为“新朝”;刘秀为复兴汉朝,起兵剿杀王莽,因王莽兵多将广,刘秀战败被追杀,刘秀逃跑至九龙厅庙门前,战马突然倒过头来,卧进庙内,再也不起身,大门头上成群的蜘蛛都来悬丝结网,很快把庙门网住,当王莽兵马赶至庙门见庙门有层层蛛网封住,又见地下马蹄方向是朝庙外奔走,错认刘秀不在庙内,就崔马远追而去,因此,刘秀逃过一劫,事后,经多年征战,刘秀中兴了汉朝,他为九龙厅回龙寺重修了庙院大殿,亲笔题写“九龙厅回龙寺”庙名流传至今。此乃庙名由来最早证据。……
回龙寺清时再次重修以后的百十年间,香火旺盛,影响范围很大,直至豫东、皖北,在群众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佛教和道教、儒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关于回龙寺的传说很多,如它的东边有村庄叫“老龙窝”,说是有龙落在那里。可是,龙没有久停,而飞往东鹿邑老君台,又从道教圣地飞回现在的回龙寺,这里便成了龙盘之地。回龙寺的鼎盛 时期,曾有三个和尚住持,可见当时寺院的规模宏大。解放前,台湾省时期,王隆集、洪山庙的民众共同拆掉回龙寺,以其材料在洪山庙建了大台(庙),回龙寺再次寺毁龙潜,消沉几十年。……
现在的回龙寺和九龙厅,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由德高望众的老庙长董秀真和其儿子、儿媳董西玲及师庄师秀廷等人带领庙里九常委捐款修建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来都是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发展的,并且不断地同现实社会相适应。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信众很多。在农村逢农历初一、十五烧香磕头的都是信奉佛教,群众常说:“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爹娘都是活菩萨。佛即心,心即佛,求佛先求己;果有因,因有果,因果报应……。群众在家孝父母,烧香拜观音,大部分人们只是没有到佛教场所礼拜上香罢了。他们从佛教中得到思想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理顺情绪。这也就是回龙寺一带的群众乃至更远的人们,对曾经辉煌的回龙寺怀念和向往的原因,九龙厅庙长们功不可没。九常委和众多香客、信众、庙文艺工作队功不可没。是他们发扬传承了传统文化,引领了先进文化,抵制了错误文化;繁荣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
好在毛庄镇师庄行政村的师修廷先生、庙长董秀真女士、董西玲女士和郭伟华女士等一批热心人,顺应群众意愿,带头捐款捐物,和这一带群众重建了豫东名刹回龙寺九龙厅,现已有庙院两处,房屋十几间,每逢初一、十五车水马龙,香客多多。
现在回龙寺有三间大殿和东西厢房,院子不大。院里的高土台上树木郁郁葱葱,有些树木不知其名,竟也四季常青。大殿内供奉着佛祖像,东厢房中为关公像,西厢房则是毛主席塑像。主席像两侧对联是:共产党恩深似海,毛主席功高如山,还有一幅对联是“平安菩萨毛泽东,一心一意为人民”。看来宗教并非迷信,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在回龙寺里,人们照样可以缅怀人民救星毛主席,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天人合一,人神和谐”情景自然融合,构成了和谐社会。人们常说:“有这么多信仰毛主席的老同志在,共产党跨不了台!……。”
随着回龙寺的声名远扬,信佛的群众纷至沓来,太康周边各县的都有,就连安徽省的一些群众也慕名而来。基于这种情况,回龙寺的管理者们又比照开封龙亭的规划,在回龙寺大殿西侧建起了“九龙厅”,内塑九龙盘,习惯上称“龙盘大会”,以满足信众的需求。每逢朝拜日,这里热闹非凡,信众念佛号,担经挑,顶礼膜拜,络绎不绝,祥光瑞气笼罩着回龙寺。凡来这里的人们都虔成地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歌颂习主席领导英明、伟大,夸奖庙院管理的好歌唱共产党领导的好……。
回龙寺历史悠久的最好见证,就是寺内保存的三通古碑:一曰重修回龙寺纪念碑(清),一曰功德碑,一曰神通碑(见照片)。三通古碑的存在,增添了回龙寺的神奇和灵验。让回龙寺重放光彩,这是寺院管理者和广大信众的共同心愿。在他们的努力下,回龙寺正在走向旺盛,他们也希望众多善家、名人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资支持,以共襄盛事。
龙转了一圈又飞回来也好,人们传说中常见大蛇出现也罢,应该说,这都和回龙寺四水环绕、地势高阔平坦,充满佛光仙气有关。
近期,不少港、奥、泰、马、新的商人前来参观考察、敬香,一致要求要投资共营,挖掘发扬庙文化和传统文化,想在这块宝地上干一翻事业。江浙、福建一带许多企业家也来考察、参观、座谈,一致要求投资扩大庙院建设。
正是:
九龙回宝地,吉祥永驻。
佛光照古寺,富贵长存。
习主席领导,国泰民安。
百姓祈福,风调雨顺。
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庙领导奋斗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回龙寺九龙厅为国做贡献,庙长董西玲他们为县里增光彩。
眼下:回龙寺九龙厅庙长董秀真、执行庙长董西玲率领十三常委理事长副庙长有:师秀廷、卢全华、王在礼、赵祚令、师修怀、师秀让、郭伟华、张翠芝、王秋华、叶秀芝、郭素真、张莲花、张秀珍等同志团结一心,正奋斗新征程,建功习近平新时代。他们为全国人民祈福,愿祖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愿中华民族早日复兴,愿中华传统文化传遍全球,光耀宇宙!
(未完待续)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