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的字即谓之书法,无“味”的字只是文字。
文字的本质是传情达意,为何又说“味”呢?书法是艺术,艺术领域的事都必须讲究“味”,音乐、舞蹈、绘画都必须有“味”,书法的“味”即“书味”,也可谓“书卷气”、 “金石气”,这种“味”使人赏心悦目,耐人寻味,这种“味”就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不少人问:何谓好字?答曰:经久耐看的字就好,越看越想看的字就好。“好字看久不厌,好友久交不变。”怎么又“耐看”“好看”?答曰:有“味”的字就好看,“味”浓的字就耐看。
何谓书味?平素我们常说:这道菜有味、好吃!凡是吃的都讲究“口味”。平素我们也常讲,“这篇文章写得有味道”,“某某人说话真有味”,“ 昨天我们玩得真有味”,甚至表扬或批评人也离不开这个“味” 字,诸如,“某某人懂味”,“跟某人在一起没味”,如此等等。
书法艺术讲究的“味”,既不是甜,也不是酸,而是一种意味、趣味,一种情调,情趣。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宣纸上的黑白世界,能使你在精神上产生联想,产生愉悦的感觉,亢奋的心理,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愉悦的感觉。
一幅耐看的书作,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欣赏者,能刺激你的心灵,使你产生种种感悟、种种联想、种种味道。这种种“味”,就是书法艺术的意境。心与手、法与意、形与神的完美统一,这种统一就产生出各式各样的“味”。
书法艺术的灵魂在于“意”。这种“意”自古至今就有种种说法,诸如风韵、风骨、气韵、 神采、 风采、品味等等。“意”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话题,凡是诗、书、画、文、印无不以其“意”为极值造诣。有“意”始能成书法,有“意”书法才能出“味”。这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意境”, 就是使人动情的“书卷味”。那富于表现的线条,妙趣生动的字体,虚实变换的布局,浓淡缤纷的墨色,达情益性的神采,所表现出的即是一种吸引人感动人的“味”。
线,是构成物体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但书法线决不是机械线,而是感情线、心迹线。人由于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动作等,导致产生不同的线条。书法家的喜怒哀乐全部以肢体的运动而表达为可视的文字形象,这就是书法线条表现出的“味”。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 首先表现在书写的内容和笔法、墨色上。但书法的“味”更能从生情定势的布局之中体现出来。精美出于毫端,妙趣在于布白。笔画美是单相之美,字体美是个体之美,而章法美是整体之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牵连有序、承接起伏、映带呼应、参差节奏、韵律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显示出一种韵律美,犹如一曲交响曲,越听越动听,余音在耳,回味无穷。
书法“味”不论表现在线条、在结体、在章法,还是在墨色、在书写的内容,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一个“情”。喜则字舒,怒则字险,哀则字敛,乐则字丽。表情美既然是感情之美的外貌,因而她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境而异。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和为贵”,而书法艺术不论是笔法、墨法、字法、章法都是要达到和而不同的有机统一,以表达人们的美感。
书法作品创作的过程就是运用笔法墨法造型的过程,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没有矛盾就没有对比和冲突,但是又必须要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书法结体和作品结构的巧妙和吸引人之处了。
何能出味?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见的东西,笔画、墨色、字形、诗句等,这是躯体;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感情、神采、韵律等,这是书法的灵魂。书法出“味”,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这要靠细细品味,才能感悟得到。要使书法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字内功夫,二是字外功夫。字内功夫,即笔墨功夫。其次是脱化生新, 在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神之中,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第三是文字功夫,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提(㇀)、折(𠃋)、钩)及其变化,汉字的结构及其变化,尤其是草书符号及其变化,要具有 “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汉字知识。
书法要有“味”,必须有学识修养,有字外功夫。书法家首先应是学问家,书品人品,人所共仰。一是要有文化素养,这是学好书法的基本条件。二要有学识修养,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是无法创作出上乘之作的。学识深,意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豁达;学识广,联想丰富。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书家,都是学识丰富深广的文人、学问家。识广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创作出有“味”的书法作品。三是要有艺术素养,书法是一种精神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四是要有品德素养,善是美的内核,美是善的表现形式,这种“美善统一”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品性与书法作品的风格及其价值是密切相关的。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说“唯俗不可医也”,他对俗气的书法深恶痛绝,指出要避免书法的俗气就要“胸中有道义”且要博览群书。
从价值观念上讲,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作品价值就高。诸如,立身清廉的王羲之,刚毅雄特的颜鲁公,秉性刚强的柳公权,爱国名将岳飞等,都是人品高尚为后人所敬仰的书法大家,他们的墨迹也都是永垂千古,成为无价之宝。相反,蔡京、汪精卫、秦桧之类的字也不错,并名噪一时,但因他们品德恶劣,故字与人同臭,无一字传世。这正如古人说的:书品即人品。
古人云: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气。书法是体现人们心灵美的特殊造型艺术,书家的道德修养越深,则书法艺术境界越高,书法必然越有“味”。古人云: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明朝著名书法家、画家祝允明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可以说是一位“草书奇才”,其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在书法中主张“性”与“功”, “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神采就没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实在地呈现,两者必须兼备。
总之,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艺术,只能有“书味”,不可有“洋味”;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只能有“雅味”,不能有“俗味”。
2022-9-13
苏彦生
苏彦生(雁声)艺术简介:
苏彦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七十年代,书画学习启蒙于中央工艺美院崔毅、张世简老师,后追随焦可群、姜守垣老师学习多年。书法学习先学颜、黄及二王碑帖,后追习启功、周慧珺、何大齐等现代名家,受益良多,感恩!
中国书法家联谊会玉泉山书画院副院长,复圣轩文化传媒艺术顾问,北京国际茶城瓷语·艺林苑特约画家。
中国铁道文联及卿云书画社早期会员,多次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职工书画展。
九十年代,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中国画新作邀请展》;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书画拍卖捐助。近三十年来,多次参加社会书画慈善捐助、救灾济困等公益活动。出版有《釉上彩瓷板画选集》。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有个人诗歌选《雁鸣燕语》。
书画作品曾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有关文艺理论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
一位仍在用诗情画意品读生活、探索艺术、感受快乐的人!
(书法作品及照片由书画艺术家苏彦生提供)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