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铜峡峡口镇西滩村南侧那片 11.6 亩的土地上,承载着张永兴近半个世纪的心血与纠葛。
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国家鼓励开荒拓土、发展农业生产。张永兴积极响应号召,来到这片当时还荒芜的土地。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开荒所需的农具、种子以及水利灌溉设备等。无数个日夜,他挥洒着汗水,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将原本的荒滩逐步改造成为肥沃的良田。尽管一直未取得正式的土地确权手续,但多年来,他始终享受着国家农业补贴,也按时缴纳着相关的农业税费,村委会也曾明确表态认可其开荒的有效性。
然而,2013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土地征收打破了这份平静。由于土地位置处于规划开发区域,被纳入征收范围本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常见现象,但问题却出在补偿与权益认定上。张永兴认为自己多年来对土地的投入与经营应当得到合理补偿,然而相关部门依据现有政策和土地确权情况,给出的补偿方案未能让他满意。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后,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在一次激烈的交涉中,爆发了暴力冲突,局面一度失控。
在正常的维权途径受阻后,张永兴选择了上访。他带着满心的期望与诉求前往各级信访部门,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公正的解决方案。可是,信访过程并不顺利,他对信访结果并不满意。随后,他又提起行政诉讼,然而法律的裁决并未如他所愿,最终败诉。但张永兴并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的权益应当得到维护,于是继续前往北京信访。
在北京信访期间,由于其行为被认定为违反相关规定,他被指控索要路费并被判寻隙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这一判决让他的维权之路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境地。但即便如此,张永兴依然没有放弃,如今仍在漫长而艰辛的维权道路上执着前行。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它反映出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与政策执行、法律界定之间存在的复杂矛盾。一方面,农民在土地上的长期投入和实际占有经营应当得到尊重和合理补偿;另一方面,土地的确权管理以及征收程序的规范化也需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切实保障农民在土地征收等涉及自身重大利益问题上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行政行为和司法裁决的公正性与合理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相关部门应当更加重视此类纠纷,深入调研,积极探索更为妥善的解决机制,避免类似张永兴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让农民在土地权益问题上不再陷入无助与迷茫,真正感受到法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本刊提示:请内地民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避免过激行为。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