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旅教 >> 走遍中国 >> 内容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作者:姚志贤 编辑:吴杰    出版:亚洲时代周刊2024年12月16日香港刊发  阅读: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第一节 莆田民间武术历史与现状 武术是我国国宝,莆田民间武术是南少林寺被毁后流传在莆田民间的原宗南少林功夫。莆田是武术之乡,自唐代武则天首开武考以来,莆田共中武状元12人,武进士28人,有22人任过兵部尚书。莆田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祖庭,南少林拳名扬大江南..
亚洲时代周刊12月16日讯(姚志贤):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第一节  莆田民间武术历史与现状

武术是我国国宝,莆田民间武术是南少林寺被毁后流传在莆田民间的原宗南少林功夫。莆田是武术之乡,自唐代武则天首开武考以来,莆田共中武状元12人,武进士28人,有22人任过兵部尚书。莆田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祖庭,南少林拳名扬大江南北,远播日本、东南亚。

南派基本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摧力,拳势激烈,刚猛雄健,固守短打,富有阳刚之美。发力时要求身、腰、腿的劲力贯穿一起,有时发声以声助力,手法丰富,善于短打进攻。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武术挖掘人员姚志贤、林桂池、耿志等人在莆田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位于福建省莆田西天尾镇九莲山,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晚62年,相传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帮助唐太宗 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林泉院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该寺地势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周围有朱山、樟江、苏岐、黎尾、梧桐、斜仑、紫霄峰、寨头、山头尾、大尖、洪度、太舞、石面桶等10多个山寨,因当年南少林寺规模宏大,武风强盛,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故世称之为南少林寺。

(莆田南少林寺石碑的碑文上刻制的内容是嵩山少林寺方丈德禅给莆田南少林寺写下的亲笔题辞“南少林寺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莆田市人民政府的重视下,由莆田市体委主任、莆田市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带领武术挖掘队员,会同福建省考古队考察西天尾镇林山村原林泉院遗址,挖掘出大量南少林文物(石锁、古兵器、梅花桩等),发现了300平方米火烧的寺基、火烧少林寺时的逃生地道、红花亭、万云龙将军庙及与僧兵习武或洪门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有关的地名、山寨,其中发现的石槽边沿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的字样,还有的石槽边沿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从练功石槽上的铭文,可以看出该寺有僧兵及操习武术硬功并疗伤的拳医之风极盛。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林德荣在传授姚志贤武术挖掘方法)

1990年4月,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德禅大师赠送“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南少林寺"寺名;1992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和莆田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南少林遗址论征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1998年,在遗址林泉院上重建的南少林寺落成,开始向海内外开放;2007年莆田南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姚志贤在莆阳书院讲授莆田民间武术文化之南少林拳种)

(姚志贤与嵩山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德扬的弟子释行忠)

南少林功夫继承正宗北派少林的精髓,综合吸收我国民间和古代军队中流传的各家拳法,结合南方地势和南人生理特点,逐步发展形成内外兼修的韦驮、桂林(桂麟)、罗汉、佛祖、南佛、妙应等拳法,具有朴实无华、强健有力、刚柔相济、落地生根、动时轻灵、快如闪电、静如处子、吞吐浮沉、三正自然、变如云、行如龙、猛如虎、转如轮、重实战、欲击必中、独具一帜,动作勇猛迅疾、攻守时身灵步活,手法内外相合,讲究“四法一劲”(身法、步法、手法、腿法和劲力),以“五合三催,八步奇趋为妙”(五合者,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者,手催,身催,步催),演练起来,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有时发声以声助力。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莆田学院体育学院南少林武术文化研究基地成立)

南少林拳多短打进攻,善用手法,手法讲究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变化,多用技手进行五行转换攻防,手法严密紧凑,擅发颤抖劲和暗劲。

福建地处南方,或山区,崎岖不平地带,或水路,船上运动晃荡不定 ,这就要求下盘桩功要稳固,两足落地须生根,之后再追求步法移动的灵捷性,下盘两足稳根基,脚步快变定胜负。

“好腿不过腰”,南少林先师精于此道,所以,南少林拳在防身打斗中腿法多走下盘,以低腿、暗腿为主,并与手部技法连环组合运用,往往令敌手防不胜防。

修习南少林武功有三层境界:初步境界是对自己外部形体武功动作的锻炼;中层境界为神拳合一,化有形的武功为无形,变有法于无法,打斗胜敌于无形中;最高境界则是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斗,非形法之战。由武入禅,由定生慧,禅拳合一,万法归宗。

第二节  莆田十二个拳系拳派武术汇宗

一、五八派

清末民初,莆田涵江秋芦镇林美村杨少奇武僧(人称五八生),早期曾在福州开过药店,相传拜师游方武僧桂林禅师(莆田方言“桂”和“继”发音相同,故有人也称继林禅师)和家父杨兆奎(又称杨兆桂)等南派多种拳术的高手学习武功,其武术天赋及文化水平较高,通过广学博闻,尽得南少林各拳术真传,后还俗教拳授艺。

其传承的拳路有:三十六宝(又名桂林拳,莆田方言“林”和“麟”发音相同,故有人也称桂麟拳)、撩手、白鹤拳、技手、扁担法、飞鹤拳、猴拳等武功。

杨少奇擅长武技三宝、点穴法、分筋错骨法,他的鹤拳技手乃莆田独步,早年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澄甫先生来莆时,与杨少奇交手后称赞其技手技法为全国数一数二,其拳路注重宗劲,逼近对手,蓄劲似拉弓,发劲如射箭,善用弹抖之劲力,讲求五指抓地,迈步如猫行,身法上要有吞吐浮沉的变化,出入技手脚马上下协调相应,技击中进行五行手变化,贴身短打连环攻击,动作小巧短促,爆发力强,拳势勇猛,以意引气,以气催力,使劲力顺达拳肘膝腿等各部位。因杨少奇掌握了莆田较多的民间南拳著名拳术,且全部传授给弟子们,其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布莆田民间,故莆田武术界尊称其为莆田南拳祖师。

杨少奇五八派武学中的白鹤拳、飞鹤拳曾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鹤影禅踪”专题片中由洪光荣、陈志勇、陈光明、蔡永希等人演示。

(封面为少林寺山门的《武林十大门派》书籍

此以莆田杨少奇鹤拳为主要内容的影音版专题片后来转换成彩色图文版的“鹤影禅踪”,2009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把“鹤影禅踪”彩色图文版入编到《武林十大门派》(封面为少林寺山门)书籍中公开出版发行,姚志贤曾收藏该书200册,为全国收藏此书最多之人。

杨少奇所传的五八派弟子中,有以下主要传人:

1、杨祖猛(也称杨祖勉,是杨少奇的儿子),杨祖猛传杨金龙(杨少奇侄孙)等弟子,杨金龙演示五八派鹤拳套路时,飞、鸣、宿、食鹤拳招法维妙维肖,轻灵形象,杨金龙将杨少奇五八派武学传杨志平、李良彪等弟子。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姚志贤在杨金龙的传授下修习白鹤拳技手)

2、陈子宏(1895-1978,涵江人),陈子宏将杨少奇五八派武学传给孙子陈志勇、方玉荣、翁金飞、瑞凤等弟子。方玉荣把杨少奇五八派武学传给章文金(现为莆田市武术协会副会长)、郑向东、姚志贤(现为莆田市武术协会名誉会长兼顾问)、刘国誓(曾任涵江区武术协会副会长)、方凯威等弟子;翁金飞把杨少奇五八派武学传给翁国龙等弟子。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从左至右为阿航、洪光荣、平洲、胡金焕、姚志贤)

3、兰少周,兰少周在杨少奇教导下习得南少林功夫后,在民国时期曾到北平国术馆深造,他把杨少奇五八派武学传给洪光荣(莆田市南少林武术协会会长,已将杨少奇五八派武学和别的莆田民间武术汇集成以“莆田南少林武术”的名称申报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林志良等弟子。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福建省南少林武术促进会首批高级武术研究员与福建省南少林武术促进会会长、莆田南少林寺方丈空性大和尚合影,从左至右为姚志贤、谢牧红、空性大和尚、南少林寺副寺贤锋、郑健、林桂池)

4、林庄,林庄将杨少奇五八派武学传林玉树和上世纪七十年代莆田武术界有名的“五虎”,此“五虎”是:陈光明(莆田市武术协会顾问)、蔡永希、宋元明、朱圣熙和郑立圆。陈光明传邱建山、陈金开、陈汉青、胡建东、薛国武(现为莆田市武术协会会长)、郑少泉、朱文贵等弟子。

5、郑子明(又称郑梓明),城厢区人,曾赴上海学习八卦拳、太极拳,将杨少奇鹤拳创新为“子明三宝”(即八卦掌、太极拳、武龙鹤拳)。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前排从左至右为陈子宏的外孙陈志勇、陈子宏的高徒方玉荣;后排为方玉荣的武术传人姚志贤、刘国誓、章文金、郑向东)

二、瑟哥派(又称韦驮拳、瞎子添派、灼哥派、瑟哥拳、色哥拳)

清末民初,莆田灵川人瞎子添(陈金森),他精通拳术,民国时期在莆田开设武馆,弟子众多,其从小爱好武术,相传拜师南少林蔡瑟哥(因莆田话瑟与灼或色同音,莆田方言系同音不同字,故又称蔡灼哥、蔡色哥)学习武功,灼哥曾得南少林高僧授以韦驮拳武术,瞎子添潜心跟随灼哥刻苦研究武学,功成之后以教授拳术为生,擅长南少林韦驮拳、四门、老鹰披翅、板凳拳、扁担法等,瞎子添的双目失明之事,有人说其是艺成之后遭人暗算致双目失明,又有人说其为艺成之前失明,因年代过于久远,众说纷坛,经进一步不断挖掘,大部分人认为其为艺成之后遭人暗算致双目失明的可能性更大,也有人说他是中年突患眼疾致视力极差才被别人称为瞎子添。

瞎子添所传的弟子有:

1、黄光兰(生于上世纪10年代),城厢区大路人,民国时期曾在国粹会任武术教练,黄光兰的弟子方俊鹏在“文革”时期,曾任全国出名的知青李庆霖的保镖,在莆田名声较大。黄光兰还传何文水、林宜俊等人,何文水又传林元珍,林元珍再传陈志荣,陈志荣现为南少林韦驮拳第七代传人,陈志荣应莆田南少林寺邀请,已将韦驮拳回传南少林寺武僧并担任2024年出版的《韦驮拳》书籍执行主编,此时韦驮拳申报为莆田市荔城区的非遗项目。

2、蔡文启,精通南少林韦驮拳(瑟哥拳)和一指禅功及点穴推拿伤科,蔡文启传蔡金榜,蔡金榜(曾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一指禅研究会会长)在继承韦驮拳(瑟哥拳)和一指禅功及点穴推拿伤科的层面上,又师承阙阿水学习南少林一指禅内功及在1985年参加兴化首届林龙江(林子)艮背法学术研究会学习九序心法内功,为莆田九序心法内功的主要传人,其写作的论文《林子艮背心法》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奖,蔡金榜已与弟子(余建忠和姚志贤)整理瑟哥拳(韦驮拳)和一指禅功等武医资料。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3、陈树、燕四、黄木垒等弟子。仙游黄木垒为清代蔡瑟哥的关门弟子黄金田(仙游人),他还精于宿鹤拳、五枚手、八斩刀等南派拳械)的徒弟,其后又在瞎子添处进修武功,黄木垒将所学传弟子黄金斌和姚志贤。黄金斌八岁起在年迈的祖父黄金田的指点下学习拳杖基本功,长大之后师承黄木垒修习武术。

4、林璧,林璧传郑瑞凿,郑瑞凿乃小学教师,是二级(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

5、矮鼓明,城厢区后塘人,矮鼓明传医师林岳军等人。

南少林韦驮拳门还有另外二支传承,其中一支是涵江道一传承的南少林韦驮拳,民国初期莆田涵江哆头道一(又称道乙)拳师师承游方武僧的韦驮拳(也称韦陀拳)和月空拳,道一传李文澄和李红全等弟子,李文澄传张玉树(又称张元树)、李亚松(又称李杰)、李国忠等弟子,张玉树将韦驮拳传陈玉樵等弟子,李国忠将韦驮拳和月空拳传李文庆、姚志贤等弟子,姚志贤还得到李亚松指导修习道一派武术。2019年韦驮拳第五代传人陈玉樵(因全国武术拳种挖掘的传人代数没统一规定,所以各写作武术书的作者的拳种代数写法会差一代,但实际的意义是一样的。如韦驮拳拳种的代数写法,写法若按韦驮拳第一代传人如无姓名无法考证时,也按第一代传人算的话,那陈玉樵算韦驮拳第五代传人;若按韦驮拳第一代传人如无姓名无法考证时,第二代有姓名的传人就按第一代传人算的话,那陈玉樵算韦驮拳第四代传人。所以上述的韦驮拳第四代传人和韦驮拳第五代传人的称呼虽然有差别,但是是因为前提不同所致,实际的内涵是一样的)已将南少林韦驮拳成功申报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其所著的长篇小说《南少林传奇》中阐述南派武术文化及韦驮拳等南拳特点。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四套向全国播出的“走遍中国”栏目“鹤影禅踪”武术专题片中,陈玉樵讲述南少林禅武合一文化理念,发扬光大南派韦驮拳武术。韦驮拳传人姚志贤已将此南少林韦驮拳记载于《莆田民间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主编为王清生、姚志贤、林桂池,此书为莆田历史上首本把莆仙武术分成十二个拳派书写的武术书籍文献,而非按拳师书写)。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李亚松指导姚志贤道一派拳械后合影)

另一支韦驮拳由莆田华亭前柳村陈国俊拳师传承(1900出生),陈国俊在年轻时师承南少林老僧学习韦驮拳,艺成后传林振川、吴文金、王金海、李阿钦等徒弟。

三、道一派(又称道乙派)

民国初期莆田涵江哆头“道一”(又称道乙)拳师师承南少林游方武僧的韦驮拳(也称韦陀拳)和月空拳,此2种拳术具有浓郁的南方武术特色,韦驮拳和月空拳在民国初期由涵江哆头“道一”拳师传李文澄和李红全等弟子。李文澄曾凭此拳功活跃在国民党军队的武术界,抗战胜利后返回哆头故乡,收徒授技,李文澄传张玉树(又称张元树)、李亚松(又称李杰)、李国忠等弟子,张玉树将韦驮拳传陈玉樵等弟子,李国忠将韦驮拳和月空拳传李文庆、姚志贤等弟子,李亚松武医兼修,精于推拿疗伤,曾指导姚志贤道一派武术。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李亚松指导姚志贤道一派武术后合影)

李红全传哆头李亚粦,李亚粦将月空拳传李明开、黄建阳(曾参加福建华夏武术赛获得金奖)等弟子,李明开现为莆田黄石月空寺住持(法号释实明)和莆田黄石三乘寺住持(法号释妙明)。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湄州日报刊登的南少林月空拳论证会)

南少林韦驮拳第五代传人陈玉樵在其所著的长篇小说《南少林传奇》著作中阐述南派武术文化,也曾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鹤影禅踪”专题片中讲述南少林禅武合一文化理念。

四、铁砂拳

铁砂拳由南少林妙云和尚所传,此拳擅长贴身近战、勇猛刚劲、手法灵活多变、出拳强调寸劲,铁砂拳有五花、三基、避虎拳、四门车、铁砂掌硬功和刀剑、双锏、扁担拳、铁砂杖、疗伤药功等武技,妙云和尚传镖师张簇叔等弟子,张簇叔传张金玉(1894-1969年,莆田仙游霞苑村人)和“苦溪荣”拳师,“苦溪荣”传张兆和等弟子,张兆和传陈思斌、李金民等弟子,姚志贤师承李金民学习铁砂拳、铁砂掌硬功等拳械功夫,陈思斌传黄金斌(仙游鲤南镇人,曾获仙游全国武术赛金牌)、姚志贤刀剑等多种武技。

1957年,晋江专区举办武术比赛,张金玉以铁砂拳四门车、铁砂掌硬功、双锏在新中国成立后首位代表仙游参加此比赛并得奖,与泉州鹤拳大师潘孝德并列此次比赛两甲。

(扁担拳)

现为铁砂拳第五代传人的陈思斌(仙游鲤城镇人),从小爱好武术,年轻时曾博学南派武技(二郎拳、铁砂拳、宿鹤拳、食鹤拳、鸣鹤拳、筋竹拳等),之后长年修习功夫大进,曾在2006年获得中华武坛精英奖,入编《当代中华武术大典》之卷三《当代中华武坛精英名录》。

(陈思斌与姚志贤在交流武术)

五、罗汉拳

流传的罗汉拳有子门罗汉拳、金刚罗汉拳、一指金光罗汉拳三种。

子门罗汉拳传人杨开鉴从16 岁开始在涵江庄边恩师邱秀健门下学习子门罗汉拳10多年,师父传给他一册很珍贵的清朝流传下来的《子门罗汉拳拳谱手抄本》,在1986 年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杨开鉴把珍藏多年的此拳谱献给国家,被国家武术博物馆收藏,国家体委授予其“雄狮”奖证书,福建省体委授奖给他一把“七星龙泉宝剑”是仙游闻名的“武术之家”。

杨开鉴十分热心拳术的推广教学,先后受邀赴涵江、浙江、永春等地传授子门罗汉拳功夫,还传给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学徒,他已将子门罗汉拳传授给家人(妻子和三子一女)及弟子,多次和儿子杨建忠、杨建荣、杨建清等家人参加各级武术比赛均斩金夺银获得佳绩,是仙游闻名的“武术之家”。

金刚罗汉拳由梅峰寺释宗寿(人称宗寿师)传林春景,林春景还习过佛祖拳等拳械,林春景把金刚罗汉拳、佛祖拳、关公大刀等拳械传黄建阳、姚志贤、余建忠等弟子(图1-1-4、图1-1-5)。

一指金光罗汉拳则由仙游九座寺流传至莆田黄晶忠等人。

六、龙虎拳

龙虎拳相传由南少林寺的铁珠和尚传给莆田涵江民间俗家弟子刘氏,刘氏传给刘阿贤等一些哆头拳师,刘阿贤传给孙子刘国新(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六段、龙虎拳第四代传人)。

龙虎拳动作古朴轻快,每招每式含有强烈的攻防意识,套路动作流畅、势势相连、环环相扣、劲力顺达、刚柔并济。

(刘国新演示龙虎拳)

龙虎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强调内外兼修,以气催力,“气者、人之根本也”,龙虎拳所练的丹田内气循经路运行周身,有强脏腑、润皮毛、滋养四肢百骸、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七、佛祖拳

佛祖拳是莆田华亭龟山福清寺独门武功,佛祖拳第四代传人郑金贤为了不使极具莆田地方特色的独门拳种-佛祖拳失传,已把珍藏几十年的佛祖拳拳谱、拳法秘本、拳诀和十二时辰穴位点打及推拿伤科秘方药书等多种拳派的手抄本全部毫不保留地传给郑志华、余建忠(现为涵江区武术协会副部长)、黄建阳(现为莆田市武术协会顾问)、姚志贤(现为莆田市武术协会首届名誉会长兼顾问)、黄金斌等弟子,并传授他们佛祖拳、梅花拳、佛珠鞭、太祖拳、龙虎拳、双菜刀等多种拳派武医功夫。

郑金贤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从8岁开始跟祖父郑立师、父亲郑世九、伯伯郑九荣在莆田华亭龟山福清寺习武7年,擅长莆田佛祖拳独门拳种、太祖拳、梅花拳、龙虎拳等多派武功,之后长年修习,于1960-1962年参加中共中央华东局武术表演赛获奖,199019911992年分别获得莆田市南少林传统拳术表演赛优秀奖、金杯奖,19927月参加拍摄电视系列片《武术世界》。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郑金贤与弟子合影)

(龙虎拳刘国新和佛祖拳郑金贤及妙应三叉拳释贤灿武术拳照曾入编到《莆田南少林》画册,此画册由原市体委主任林德荣任主编)

八、鸣鹤拳

莆田鸣鹤拳是清朝时期福州长乐谢宗祥传陈圣标(民国年间参加南京国术擂台大比武获金牌),之后陈圣标传涵江戴良鸿、黄飞鹏,戴良鸿和黄飞鹏艺成之后,逐渐形成了涵江2家各自风格的鸣鹤拳。

戴良鸿传戴义龙(现为中国武术六段,曾被评为“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等弟子,戴义龙曾出版《南少林拳医汇宗》及医学多部书籍,通晓鸣鹤二十八宿、南少林十二时疗伤法等武技,曾与医疗同行姚志贤交流飞鹤拳技手与鸣鹤二十八宿,姚志贤还以武术古器械扁担与其互换6册南少林拳医秘传资料。

黄飞鹏传黄国雄(现为涵江区武术协会会长)、黄秀玉、黄国彬、黄国清、黄国强等弟子,黄国雄又传黄武龙、李奇虎、林玉智等弟子,其传承有鸣鹤三战、鸣鹤拳、鸣鹤拳对练、鸣鹤扁担术等套路,以五行手法(金、木、水、火、土)变化为主,黄国雄曾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鹤影禅踪”专题片中演示鸣鹤拳。

(西安交通大学武术协会大学生拜访黄国雄、姚志贤、刘国新)

九、飞鹤拳

飞鹤拳模仿鹤的飞翔吞挪、展翅拍击等动作,讲究吞吐浮沉,两臂动作较多,逼真地展示横直顶出、洗翅抖翼等白鹤习性以及刚柔相济、手似弓矢、腾挪闪展、步如风驱等实用技击,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手法为主,讲究吐气发劲,善用勾、摔、点、击、盖、压、剪、弹等手法进行打斗,身法讲究吞吐、沉浮,动作形象优美、舒展大方,攻防含义明显,劲力发放凶猛,技击中运用短打及五行变化,做到步步逼近对方,手到步到劲即到,擅于发挥颤劲,以意贯注,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收缩,从而发出一种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的颤抖劲力,不断地在五行变化中改变对方的身体重心,从而控制其重心致之不稳而败北。

在莆田民间,现有2支不同风格的飞鹤拳在传承,一支为铁基和尚的飞鹤拳,另一支为“三脚虎”拳师的飞鹤拳。

乾隆朝间,南少林铁珠和尚的传人铁基以白鹤拳为基础,融入禅宗拳功形成飞鹤拳,飞鹤拳由铁基和尚传释明余,释明余又传仙游陈金贵,陈金贵晚年传仙游大济陈福添等弟子,陈福添再传谢牧红,至此已是第五代。

清末民初,莆田涵江秋芦镇林美村杨少奇与其兄杨应奇(民间拳师)外出闽西北,途中与一位外号“三脚虎”的拳师较技,对此拳师的飞鹤拳灵巧技艺十分敬佩,故拜“三脚虎”拳师为师学习他演变的飞鹤拳(此飞鹤拳以飞鹤形态为主,内含飞、鸣、宿、食鹤拳招法之精要),也有人说此飞鹤拳是杨应奇在福州与 “三脚虎”拳师互换拳法得来后代师授艺传给杨少奇的。总之,杨少奇在修习飞鹤拳艺成之后,将此“三脚虎”拳师的飞鹤拳传给涵江富家子弟陈子宏(1895-1978,涵江人),陈子宏又将飞鹤拳传授给外孙陈志勇和方玉荣、翁金飞等弟子,方玉荣再把飞鹤拳传给郑向东、姚志贤(现为莆田市武术协会名誉会长兼顾问)等弟子。

十、食鹤拳

南少林至善禅师为食鹤拳第一代传人,至善传一指师,一指师又传仙游吴金兰,吴金兰再传吴章霖、余文宗,之后吴章霖传吴庆党、庄良海等弟子,余文宗传余玉林等弟子。

现年95岁的余玉林曾在1995年作为福建武术代表团成员参加在日本冲绳举办的第四届中日武术交流大会,其演示的南少林食鹤拳被授予“武德兼修”奖旗。姚志贤曾得余玉林指导食鹤拳术要旨.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食鹤拳术论法要旨手抄本)

庄良海演练的食鹤拳曾多次参加在仙游举办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均斩金夺银,获得佳绩。

十一、三叉拳

三叉拳即妙应三叉拳,相传释贤灿祖父林公(林亚和)曾拜莆田囊山寺武僧桂林禅师(游方武僧,后在囊山寺教拳授艺,福建莆田方言“桂”和“继”发音相同,故有人也称继林禅师)学艺,桂林禅师在囊山寺融合南少林多派武技之长演变形成三叉拳,其弟子也称桂林禅师所传的三叉拳为桂林拳(继林拳),为纪念囊山寺开山祖师-妙应禅师(又称伏虎祖师),桂林禅师将三叉拳(桂林拳或继林拳),亦名为妙应拳或妙应三叉拳。释贤灿法师传承其祖父林亚和代代相传之妙应拳及武医疗法等技艺,林亚和还精通点穴堪舆地理之学,其弟子有黄建阳、释妙涵、姚志贤、吴一清、释妙明、释妙盛等人,妙应三叉拳在劲法上注重宗劲,善用弹抖之力,身法上讲究吞、吐、浮、沉,手法上进行五行手变化,讲究梅花步、闪步、八卦步等灵活步法。

据《五灯会元》、《莆阳黄氏族谱》和《莆阳比事》(南宋进士李俊甫著)及当代黄志雄著《妙应禅师传》记载原句汇总后得知:妙应禅师性通九流之门;妙应见性成佛、文武双修、虎的尾巴被妙应抓住无法脱身、妙应遇虎举杖击打挑刺致虎无力反抗、妙应将竹杖掷插入地发出如金属的声音;五百僧染疾遇妙应轮竹杖点穴好转;仙游九座寺南少林智广禅师俗家姓陈,出生于公元807年,比妙应大13岁,18岁出家,后到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学武参禅,唐武宗灭佛时,智广回到闽中,住锡仙游凤山九座寺,妙应与智广在九座寺喝茶聊天,听到寺内有兵器相击声音,智广告知是寺僧们正在练武,从而说明擅长南少林武功的智广禅师同能伏虎的妙应禅师有过来往,即所谓志同道合、英雄结识英雄。

以上诸多史料记载,可说明当时莆田囊山寺妙应伏虎祖师是一位禅拳、禅医双修的开悟高僧。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妙应伏虎祖师像)

“拳禅合一”是修练少林功夫最高境界,囊山寺自唐朝伏虎祖师妙应开创以来,一直成为佛教曹洞禅宗的古道场,妙应祖师胞弟本寂是佛教曹洞禅宗创始人,河南嵩山少林寺自元代福裕禅师至今也成为曹洞禅宗的道场,其禅风同出一脉,公元2016124日上午10点,国欢寺举办了隆重的妙应大师、本寂禅师圣像进殿仪式,法师、500名善信以及远渡重洋而来的日本长崎市立博物馆馆长原田博二与其25名弟子齐聚参拜盛会,共同见证国欢古寺即将展开的新时代面貌,重新担负弘法渡众的使命。国欢寺超元大和尚(1599-1662年),清顺治七年,东渡日本,住持日本三大寺之一的长崎崇福寺,弘扬本寂祖师曹洞禅宗的佛法及妙应祖师的伏虎事迹,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超元圆寂于国欢寺。

原囊山寺住持释贤灿(曾在莆田南少林寺为僧)俗名林灿庭(字炳庭),19273月出生,传承其祖父林亚和代代相传之妙应拳等功夫(祖父:林亚和--父亲:林阿吾--林灿庭)。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炮击金门战斗中立功负伤,之后转业地方参加工作,55岁时,决心实现笃信佛教的祖父母嘱托出家为僧,之后担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莆田县人大代表、莆田县佛教协会会长、莆田囊山寺住持、圆智庵(庵内有唐代石狮、乾隆题匾、纪晓岚题联等文物)首座等职务。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图1-2-7)

释贤灿8岁习武,武功高超,其演示的妙应三叉拳在莆田市第二届南少林拳大汇赛获优秀奖,曾协助拍摄14集电视连续剧《南少林》(此连续剧由原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任制片人和总策划)(图1-2-7、图1-2-8),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导武术,他还精于伏虎拳、罗汉拳、五枚手等功夫,其拍摄《南少林》电视剧的5万元酬金也全部捐在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图1-2-8)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2013年,87岁的释贤灿老法师在江口双林寺(妙应堂)演示妙应三叉拳,其动作刚柔相济、轻灵迅疾、吞吐浮沉、攻防相间,体现了高超的莆田民间武术功底。林桂池,男,1977年出生,自幼学习杨开鉴罗汉拳。大学就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在马世坤、戴小平等武术老师的传授下学习传统体育、武术散打养生。林桂池还师承仙游游洋南少林咏春拳传人林志龙学习咏春功夫,又向咏春拳师兄姚志贤学习妙应拳等莆田少林武术(姚志贤师承妙应拳释贤灿,是妙应拳第五代传人、广西贺州市咏春拳研究会咏春拳客座教授)。方国勇,1973年出生,福建莆田人,师承陈家沟第十八代太极宗师陈照丕的高徒陈庆洲; 师承莆田南拳祖师、南少林桂林拳传人杨少奇的高徒陈子宏的弟子方玉荣;师承涵江大洋南佛拳武医传人陈亚武学习跌打推拿;还向南少林桂林拳师兄姚志贤学习妙应拳(姚志贤是妙应拳第五代传人),姚志贤师承妙应拳第四代传人释贤灿(贤灿曾在莆田南少林寺为僧,俗名林灿庭,字炳庭,传承其祖父林亚和代代相传之妙应拳等功夫,贤灿演示的妙应拳<三叉拳>在莆田市第二届南少林拳大汇赛获优秀奖,曾协助拍摄14集电视连续剧《南少林》<此连续剧由历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任制片人和总策划>,贤灿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导武术)。陈金节,男,1973年出生,福建莆田仙游县人,师承姚志贤学习南少林妙应拳(姚志贤历任妙应拳第五代传人、广西贺州市咏春拳研究会咏春拳高级研究员兼客座教授、湖北武穴市岳飞文武学校武术顾问。姚志贤曾随国家武术队参加俄罗斯国际武术锦标赛,代表传统武术参赛,获得传统武术拳械1金1银),姚志贤师承妙应拳第四代传人释贤灿(贤灿祖父林亚和曾拜清代莆田囊山随寺武僧桂林禅师学艺,桂林禅师在囊山寺融合妙应伏虎招式与南少林武技之长演变形成三叉拳,为纪念囊山寺开山祖师-唐代妙应伏虎祖师<妙应禅师>,桂林禅师将三叉拳亦名为妙应拳。释贤灿(俗名林灿庭,字炳庭)传承其祖父林亚和代代相传之妙应拳等功夫(祖父:林亚和--父亲:林阿吾--林灿庭),贤灿演示的妙应拳<三叉拳>在莆田市第二届南少林拳大汇赛获优秀奖,曾协助拍摄14集电视连续剧《南少林》<此连续剧由历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任制片人和总策划>,贤灿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导武术)。妙应拳的部分拳功内容已被《莆田民间武术》文献书籍收录(此书由国家级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作者为王清生、姚志贤、林桂池)。姚志贤是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莆田南少林武术非遗传承人;腹顶钢枪武术硬功非遗传承人;三十六宝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中医传承非遗技师陈金节在姚志贤的传授下学习妙应拳、妙应棍、跌打点穴指功及武术健身养生武医功夫,还学习咏春拳散手、太极拳等武功。陈金节现为南少林妙应拳非遗第六代传承人;妙应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国家武术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南少林妙应拳研究员。陈金节擅长武医理论和整筋正骨理疗及推拿按摩功夫,对妙应拳跌打疗伤点穴应用颇有研究。姚志贤的妙应拳弟子遍布山東、山西、浙江、湖北、四川、重慶、新疆、寧夏、泉州、廈門、三明、漳州、寧德、莆田等地。2023年莆田市武朮協會(中國)南北派武朮中心武館館長姚志賢及武館業績入錄由歷任亞洲武朮職業聯合會榮譽副主席,國際武朮聯合會祕書長,中國奧委會執委、中國武朮協會主席張耀庭題寫書名出版的《中國好功夫百強武館》大型精裝文獻典籍;2023年姚志賢和他的弟子馮馨慧、郭輝陽、吳卓羲、李武、阿龍、黃義寶、鄭關灝等人獲得國際武朮協會武朮網絡賽妙應拳、三十六寶拳及莆田南少林武朮一等獎金牌及武尊團體金獎,國際武朮協會授予姚志賢“武状元”金色牌匾荣誉称号2024年姚志賢和他的弟子吳卓羲、馮馨慧、李武、阿龍、黃義寶等人獲得中國功夫上井岡瀟湘金獎、未來之星獎等獎項,并入列中國功夫上井岡百姓武朮春節聯歡晚會紅色瀟湘情武林精英榜。

十二、南佛拳

清代武将郑立山自小从师修习南少林拳械,之后从军成为武将,师承河南少林寺俗家弟子、清代先锋官贾云露学习佛汉拳,贾云露师父为嵩山少林寺南院佛汉拳第一代普净法师(徐修文)。

多年后,郑立山辞官出家,把曾修习的南少林拳融合佛汉拳演变成具有南派少林风格的南佛拳,在云游时,把南佛拳、佛汉拳传于囊山寺广成武僧,广成武僧曾于1958年特邀加入莆田县代表队首次参加福建省武术运动大会并获奖。

广成武僧把南佛拳、佛汉拳、虎拳等功夫传于莆田程亚六,程亚六又传李玉培。

至此,李玉培为南佛拳第四代传人、佛汉拳第六代传人,他在涵江区武术协会任副秘书长,还是高级整脊调理师,曾获福建华夏传统武术赛11银,擅长南佛拳、扁担法、佛汉拳、内功点穴推拿整脊祛伤,李玉培再把南佛拳、佛汉拳等武医推拿功夫传于入室弟子姚志贤等人。

  南佛拳第四代传人方国勇,1973年出生,福建莆田人,师承陈家沟第十八代太极宗师陈照丕的高徒陈庆洲; 师承莆田南拳祖师、南少林桂林拳传人杨少奇的高徒陈子宏的弟子方玉荣;师承涵江大洋南佛拳武医传人陈亚武(广成武僧的弟子)学习跌打推拿;还向南少林桂林拳师兄姚志贤学习妙应拳(姚志贤是妙应拳第五代传人),姚志贤师承妙应拳第四代传人释贤灿(贤灿曾在莆田南少林寺为僧,俗名林灿庭,字炳庭,传承其祖父林亚和代代相传之妙应拳等功夫,贤灿演示的妙应拳<三叉拳>在莆田市第二届南少林拳大汇赛获优秀奖,曾协助拍摄14集电视连续剧《南少林》<此连续剧由历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任制片人和总策划>,贤灿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导武术)。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历史老照片,后排从左算起第二位广成武僧、第三位陈子宏)

莆田民间南少林十二种拳派武术汇宗

尚有太祖拳、梅花拳、二郎拳、筋竹拳等部分小拳种这些年随着老拳师们的离世或发生意外后,其大多后人思想太过保守也乏于练习,部分拳械在目前挖掘时发现已出现失传断层现象,但可喜的是,以上十二种拳系的传人们大部分是莆田民间南少林武术的精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自小就很爱好莆田南少林武术,在年轻时各自参学到太祖拳、梅花拳、二郎拳、筋竹拳等小拳种的不同的部分拳械,虽没掌握到全部内容,仅传承了这些拳种的部分拳械或招法,现在看来这些好学者也算是为莆田民间南少林武术挖掘保留了一些财富。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
免责声明:本刊所刊载内容之权益为香港电视臺和亚洲时代周刊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亚洲时代周刊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刊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亚洲时代周刊”;任何法团或个体认为亚洲时代周刊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亚洲时代周刊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刊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读者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你的大名:
发表
全部评论
亚洲时代周刊(www.110.com.hk)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部电话:38963966 传真:30169686
承印人:香港電視臺有限公司 承印人電話:65557188
承印地址:香港灣仔駱克道315-321號駱基中心23樓C座
《亚洲时代周刊》已获香港政府本地报刊注册,网络业者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三方公司或个人可能在本报刊宣传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或个人的任何交易与本报刊无关,本报刊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