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朝人物 >> 内容
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姚志贤与非遗人才林桂池、方国勇、陈金节
作者:姚志贤 编辑:子琪    出版:亚洲时代周刊2024年12月28日香港刊发  阅读:
中国非遗人才库:姚志贤——妙应拳非遗传承人、莆田南少林武术非遗传承人、腹顶钢枪武术硬功非遗传承人、三十六宝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 著名散文诗词作家林笔顺赠诗姚志贤:想姚当年意风发,立志学成报家门,人贤品贤样样贤,文行武行行行行。 姚志贤,男,1971年出生,福建莆田人,师承莆田南拳祖师杨少奇的高..
亚洲时代周刊12月28日讯(姚志贤):

中国非遗人才库:姚志贤——妙应拳非遗传承人、莆田南少林武术非遗传承人、腹顶钢枪武术硬功非遗传承人、三十六宝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

著名散文诗词作家林笔顺赠诗姚志贤:想姚当年意风发,立志学成报家门,人贤品贤样样贤,文行武行行行行。

姚志贤,男,1971年出生,福建莆田人,师承莆田南拳祖师杨少奇的高徒陈子宏的弟子方玉荣;师承妙应拳传人、推拿伤科名家释贤灿 (贤灿曾在莆田南少林寺为僧,演示的妙应拳<三叉拳>在莆田市南少林拳大汇赛获优秀奖,协助拍摄过14集电视连续剧《南少林》<此连续剧由历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任制片人和总策划>,贤灿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导武术);师承嵩山少林派、武当全真派、峨眉派高手隐士,武术挖掘法得到莆田市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的传授指导。

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姚志贤与非遗人才林桂池、方国勇、陈金节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姚志贤与非遗人才林桂池、方国勇、陈金节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姚志贤与非遗人才林桂池、方国勇、陈金节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姚志贤与非遗人才林桂池、方国勇、陈金节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姚志贤与非遗人才林桂池、方国勇、陈金节

姚志贤历任国家级社会体育(武术类)指导员;中国武术(妙应拳、三十六宝拳、莆田南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福建省南少林武术促进会高级武术研究员;莆田学院体育学院武术顾问兼南少林高级研究员;莆田市武术协会名誉会长兼顾问;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武术总教练;还担任河北、广东等40多家武术协会馆校顾问等职务。

2019年6月,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在涵江挂牌运作,莆田市武协会长薛国武为该中心题写书法牌匾。2023年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入编由历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题写书名的《峥嵘岁月~中国好功夫百强武馆》典籍。姚志贤入编世界文化交流出版社《世界著名武术家》等30多种国际书号出版的文献典籍。姚志贤编著的《南少林拳械武医汇宗》、《南少林真传武功秘笈》、《南北派武术拳医散打》、《少林武当峨眉武医实战》、《莆田民间武术》由四季出版社、中国博学出版社、现代文学出版社、国际科学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已陆续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武术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等藏书机构收藏。姚志贤还应邀担任莆田市体育局主办、莆田学院体育学院承办的莆田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武术评委、武术教练。姚志贤是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莆田南少林武术非遗传承人;腹顶钢枪武术硬功非遗传承人;三十六宝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姚志贤参与撰写的3篇关于南少林或咏春拳的武术论文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颁发的论文获奖证书;撰写的南少林锁喉指等武术文章被《少林与太极》、《武术家》等武术杂志刊物收录发表。南少林、北少林、武当、峨眉的硬功练法中均有腹顶钢枪功力练法,姚志贤在各派师承的基础上,已整理出南少林、北少林、武当、峨眉腹顶钢枪硬功练法,以及武术硬功操法,从而更深入地研究传承武术硬功文化。

中国非遗人才库:林桂池——南少林咏春拳非遗传承人、五行掌长寿功非遗传承人、莆田南少林武术非遗传承人、妙应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

林桂池,男,1977年出生,自幼学习杨开鉴罗汉拳。大学就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在马世坤、戴小平等武术老师的传授下学习传统体育、武术散打养生。林桂池还师承仙游游洋南少林咏春拳传人林志龙学习咏春功夫,又向咏春拳师兄姚志贤学习妙应拳等莆田少林武术(姚志贤师承妙应拳释贤灿,是妙应拳第五代传人、广西贺州市咏春拳研究会咏春拳客座教授)。林桂池,男,1977年出生,自幼学习杨开鉴罗汉拳。大学就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在马世坤、戴小平等武术老师的传授下学习传统体育、武术散打养生。林桂池还师承仙游游洋南少林咏春拳传人林志龙学习咏春功夫,又向咏春拳师兄姚志贤学习妙应拳等莆田少林武术(姚志贤师承妙应拳释贤灿,是妙应拳第五代传人、广西贺州市咏春拳研究会咏春拳客座教授)。

2018年林桂池在广州体育学院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武术专业博士暨优秀青年教师研修班学习李恒昌传授的咏春拳。

林桂池历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武术类);中国武术六段;福建省南少林武术促进会高级武术研究员;莆田学院武术教师;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妙应拳研究员。林桂池擅长各种拳派的武术理论研究,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健身气功比赛,获得六字诀集体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八段锦、易筋经集体三等奖4项,五禽戏集体二等奖1项,获得2022年全国传统拳网络赛咏春拳三等奖,2019-2023年团队成员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大学生比赛获得校级、省级金、银、铜各1个。

林桂池参与撰写的3篇关于南少林武术及咏春拳的论文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颁发的论文获奖证书。

姚志贤在《南少林拳械武医汇宗》、《南少林真传武功秘笈》、《南北派武术拳医散打》、《少林武当峨眉武医实战》、《莆田民间武术》编著时收集民间资料当中,林桂池同行挖掘,做出重大贡献。

林桂池是南少林咏春拳非遗传承人;五行掌长寿功非遗传承人;莆田南少林武术非遗传承人;妙应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

林桂池多次担任莆田市体育局主办的莆田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武术考评、武术养生功法教练。

中国非遗人才库:方国勇——南少林桂林拳(三十六宝)非遗传承人、南少林南佛拳武医非遗传承人

方国勇,1973年出生,福建莆田人,师承陈家沟第十八代太极宗师陈照丕的高徒陈庆洲; 师承莆田南拳祖师、南少林桂林拳传人杨少奇的高徒陈子宏的弟子方玉荣;师承涵江大洋南佛拳武医传人陈亚武学习跌打推拿;还向南少林桂林拳师兄姚志贤学习妙应拳(姚志贤是妙应拳第五代传人),姚志贤师承妙应拳第四代传人释贤灿(贤灿曾在莆田南少林寺为僧,俗名林灿庭,字炳庭,传承其祖父林亚和代代相传之妙应拳等功夫,贤灿演示的妙应拳<三叉拳>在莆田市第二届南少林拳大汇赛获优秀奖,曾协助拍摄14集电视连续剧《南少林》<此连续剧由历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任制片人和总策划>,贤灿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导武术)。

方国勇现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武术类)指导员;福建省南少林莆田市南少林武术研究员;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桂林拳兼妙应拳研究专家;涵江武协顾问。方国勇曾获福建华夏传统武术赛1块金牌、1块银牌,对南佛拳跌打疗伤颇有研究。

姚志贤在《南少林拳械武医汇宗》、《南少林真传武功秘笈》、《南北派武术拳医散打》、《少林武当峨眉武医实战》、《莆田民间武术》编著时收集民间武术资料当中,方国勇积极提供,为武术挖掘做出贡献。

方国勇是南少林桂林拳(三十六宝)非遗传承人;南少林南佛拳武医非遗传承人。桂林拳的部分拳功内容已被《莆田民间武术》文献书籍收录(此书由国家级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作者为王清生、姚志贤、林桂池)。

中国非遗传承人:陈金节

陈金节,男,1973年出生,福建莆田仙游县人,师承姚志贤学习南少林妙应拳(姚志贤历任妙应拳第五代传人、广西贺州市咏春拳研究会咏春拳高级研究员兼客座教授、湖北武穴市岳飞文武学校武术顾问。姚志贤曾随国家武术队参加俄罗斯国际武术锦标赛,代表传统武术参赛,获得传统武术拳械1金1银),姚志贤师承妙应拳第四代传人释贤灿(贤灿祖父林亚和曾拜清代莆田囊山随寺武僧桂林禅师学艺,桂林禅师在囊山寺融合妙应伏虎招式与南少林武技之长演变形成三叉拳,为纪念囊山寺开山祖师-唐代妙应伏虎祖师<妙应禅师>,桂林禅师将三叉拳亦名为妙应拳。释贤灿(俗名林灿庭,字炳庭)传承其祖父林亚和代代相传之妙应拳等功夫(祖父:林亚和--父亲:林阿吾--林灿庭),贤灿演示的妙应拳<三叉拳>在莆田市第二届南少林拳大汇赛获优秀奖,曾协助拍摄14集电视连续剧《南少林》<此连续剧由历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会会长林德荣任制片人和总策划>,贤灿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导武术)。妙应拳的部分拳功内容已被《莆田民间武术》文献书籍收录(此书由国家级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作者为王清生、姚志贤、林桂池)。

姚志贤是南少林妙应拳非遗传承人;莆田南少林武术非遗传承人;腹顶钢枪武术硬功非遗传承人;三十六宝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中医传承非遗技师陈金节在姚志贤的传授下学习妙应拳、妙应棍、跌打点穴指功及武术健身养生武医功夫,还学习咏春拳散手、太极拳等武功。陈金节现为南少林妙应拳非遗第六代传承人;妙应拳推拿武医非遗传承人;国家武术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南少林妙应拳研究员。陈金节擅长武医理论和整筋正骨理疗及推拿按摩功夫,对妙应拳跌打疗伤点穴应用颇有研究。

姚志贤编著的《南少林拳械武医汇宗》、《南少林真传武功秘笈》、《南北派武术拳医散打》、《少林武当峨眉武医实战》、《莆田民间武术》由四季出版社、中国博学出版社、现代文学出版社、国际科学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已陆续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武术博物馆、北京首都图书馆、武当山内家拳纪念馆、福建省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俄罗斯莫斯科武术协会等藏书机构收藏。在编著收集城厢、仙游民间等地武术资料当中,陈金节积极组织协同,为武医遗产的挖掘研究做出贡献。

姚志贤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中国体育报业总社颁发的中华武术传承人荣誉证书牌匾并载入《体育画报之武行天下-中华武术传承人画册》出版发行;撰写的南少林锁喉指、南少林妙应拳伏虎手套路练法、妙应拳技击手六法等武术文章被《少林与太极》、《武当》等CN号武术杂志录用刊登。

2023年姚志贤应《中华妈祖》杂志社编委、福建省莆田市莆阳书院院长黄国华邀请,在莆阳书院阐述《浅谈莆仙武术文化》,陈金节协助姚志贤完成讲解,使更多的人投身武术文化传承。

为更好地宣传武术文化,2010年至今,姚志贤在福建电视台都市频道、莆田电视台、CCTV全球爱华体育春晚栏目、人民新闻报、湄洲日报、纽约时代广场28米大屏幕杰出华人海外展播等媒体或晚会上经常出现其大名或操习武术拳械的英姿。陈金节积极配合姚志贤完成武术宣传,使武术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附录:缘分在莆田:揭秘姚志贤、林桂池与林笔顺的武术故事

放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和我们一起回望昨天的路程,探索今天的奥秘,展望明天的未知。

有时候,一次普通的相遇却能改变人生的轨迹。在福建莆田,有那么一群人,因为武术而相聚。姚志贤、林桂池与林笔顺的相识,不仅是一场偶然的聚会,更是人生中一段充满默契与情感的旅程。从莆田学院图书馆的相遇,到共同追求武术精神,这段友情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姚志贤,1971年出生于福建莆田,作为一名医师,他不仅在医学领域有所成就,更是武术界的翘楚。他师从莆田南拳祖师杨少奇的高徒陳子宏的弟子方玉榮,在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这位豪爽之人,常常用刚烈的个性,去传递对武术的热情与执着。姚志贤传承的南少林武术,源远流长,他参与了多项武术赛事与文化活动,为推广武术而不懈努力。

林桂池,同样是莆田学院的一位体育老师,对武术的研究颇有建树。他在国家级和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武术指导员,更是传承南少林精神的坚定步履者。他对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带来了诸多学术成果,同时也让莆田的武术氛围愈发浓厚。正义感与使命感,使他在武术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

与两位武术大家不同,林笔顺则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创作者。他从武术中获得灵感,以文本讲述生活的故事。他的文学作品中,虽然没有拳脚生风的激烈场面,但同样蕴藏着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他如同一位文人雅士,在武术的世界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答案。三位不同领域的人,因为武术而结缘,互相激荡出思想的火花。

这三位自不同背景的人,他们的故事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典范。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鲜,而是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相互扶持的力量。在莆田学院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他们以武术为桥梁,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真的很令人感动。

他们的相遇,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彼此的选择?无论答案是什么,关键在于这些联系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如今,莆田的武术文化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传播开来,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武术学习的行列中。这样的转变,正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热情,改变了莆田的文化面貌。

姚志贤、林桂池和林笔顺的故事,如同一段悠扬的旋律,相互交织,诉说着来自莆田的武术传奇。在这个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地方,他们带着热爱,给了武术新的生命。他们的经验与故事,不仅激励了莆田的年轻一代,也让武术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根扎根。

这三位志同道合的人,无疑是莆田武术界中的典范,他们让大众看到了武术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在面对梦想时的勇气与信念。正如他们的相识故事所展现的那样,缘分在合适的时机出现,让人生的旅途更加精彩。推窗望去,莆田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深沉的文化与艺文精神。这样的缘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守护。

著名散文诗词作家林笔顺赠诗姚志贤:想姚当年意风发,立志学成报家门,人贤品贤样样贤,文行武行行行行。

林笔顺是一位作家和诗人,出生于福建莆田。他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他的作品常见于百度、腾讯、搜狗、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平台。林笔顺的作品包括诗二首《夏至》和《小暑》,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夏天的热烈与生机。此外,他的文学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守候》和即将出版的《我行走在初春的路上》,林笔顺不仅致力于文学创作,还对书法和绘画有一定的造诣,是莆田市武术协会南北派武术中心南少林妙应拳研究员。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
免责声明:本刊所刊载内容之权益为香港电视臺和亚洲时代周刊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亚洲时代周刊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刊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亚洲时代周刊”;任何法团或个体认为亚洲时代周刊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亚洲时代周刊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刊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读者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你的大名:
发表
全部评论
亚洲时代周刊(www.110.com.hk)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部电话:38963966 传真:30169686
承印人:香港電視臺有限公司 承印人電話:65557188
承印地址:香港灣仔駱克道315-321號駱基中心23樓C座
《亚洲时代周刊》已获香港政府本地报刊注册,网络业者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三方公司或个人可能在本报刊宣传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或个人的任何交易与本报刊无关,本报刊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