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旅教 >> 色影世界 >> 内容
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作者:姚伟民 编辑:吴杰    出版:亚洲时代周刊2025年01月05日香港刊发  阅读:
城市記憶受歡迎,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一座城市能夠被眾多的攝影師所愛戀,她必然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許多精彩而難忘的瞬间。 在四川的甜城內江市,由內江市攝影家協會舉辦的“城市記憶”專題攝影展覽,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市民專程驅車來到“萬達文化城”觀看展覽。 其實每一個生活在城裏的普通人,都會有一段關於..
亚洲时代周刊01月05日讯(姚伟民):

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一座城市能夠被眾多的攝影師所愛戀,她必然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許多精彩而難忘的瞬间。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在四川的甜城內江市,由內江市攝影家協會舉辦的“城市記憶”專題攝影展覽,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市民專程驅車來到“萬達文化城”觀看展覽。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其實每一個生活在城裏的普通人,都會有一段關於城市的情感故事,故事裏可能有淚水,有汗水,有喜悅,有悲傷,有友情,有親情。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一張照片,蘊藏一個故事;一張照片,還原一段歷史,用鏡頭和城市來一場浪漫的邂逅,記錄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捕捉記憶深刻的瞬间。用黑白、彩色的畫面,跳動的光影,展現城市的文化底蘊,定格屬於自己的“城市記憶”,這正是攝影師的職責所在。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內江自唐宋以來,人文薈萃,從唐代產生第一位狀元範金卿後,直至清末科舉廢除,千餘年間,內江中進士舉人的數量一浪高過一浪,先後有3個狀元和300多名舉人而彪炳史冊,出現了多位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進士舉人總數,在當時幾乎占了整個四川的一半。到明朝更是達到了巔峰,明代時期,內江共出了180多個進士舉人,在全國都屬罕見。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自清朝以來,內江就是沱江流域最大的產糖基地和糖品集散地。抗戰初期,由於陸路交通不暢,大量進出內江的米、油、黃麻、生豬、河酒、烤煙等物資及戰時急需的軍糧和軍需品,全靠木船運輸。內江成為當時繼重慶、萬縣之外的第三大水運交通要沖,依托東渡碼頭繁榮的水上運輸,內江城裏的河壩街成為商賈雲集之地,木船製造、內河運輸、商務洽談、行幫活動、鹽市糖市、銀行錢莊以及餐館茶業等都集中於此。舊時的河壩街,可以稱得上是舊川南最熱鬧的老街,也是內江當年“夜生活”最繁華的地段。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在這次展覽的老照片中,仍就可以看到沱江兩岸曾經的繁榮和沿承下來的市井文化。當然,我們在城市裏行走甚至飛奔還是趕不上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發展與變化。讓許多觀眾感慨的是:城市越變越大,高樓越蓋越高越來越多,過去用膠片拍攝的老照片卻顯得越來越小。但就是這一張張老照片,隱藏著一輩人的記憶;傳承著一個個老的故事,也在訴說著改革開放時代的變遷。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在展厅中欣賞和回味,有許多的年輕人還沒有看見過這座城市的老模樣,當歲月碾壓了記憶,交錯更替變化,唯有影像,才幫助城市留住了塵封的往昔。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時光流影”,“城市記憶”這些甜城風貌的老照片向觀眾展示的是你不曾見過的內江。影展通過今昔對比的方式,通過黑白與彩色的對比照片展示了內江眾多知名地點的時代變遷。此次展覽就是一次跨越時空,融合多代攝影人接力的光影展覽。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一位老教授在參觀展覽後感慨的說“這些老照片留存的就是城市最好的記憶,展現了甜城的新舊變遷,這樣最好最直觀的影像見證可以激勵更多的年輕人熱愛家鄉,扎根沃土不斷前行的動力和激情”。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親愛的朋友,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你所在的這座城市了?你有多久沒有用心體會你在這城市中的生活了?又有多久,你都沒有回家了?不管是身在他鄉還是故鄉,珍貴的照片總包含了你或多或少的回憶,歡迎你回到家鄉來,歡迎你也來拍攝自己的城市和家鄉。相信你也想過用照相機和手機拍下一張張難忘的照片,記錄下你身邊這座城市每天都正在發生的美好變化。這次奉獻出作品的攝影師就是個表率。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一座城,一段時光回憶,一段歲月記憶……今天的記錄,今天的定格,今天的畫面,再過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就會是最難忘而珍貴的影像歷史。這就是攝影人的職責,這就是攝影人的驕傲。城市記憶受歡迎, 攝影師鏡頭與市民的邂逅 (亞洲時代周刊簽約攝影師: 姚偉民)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
免责声明:本刊所刊载内容之权益为香港电视臺和亚洲时代周刊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亚洲时代周刊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刊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亚洲时代周刊”;任何法团或个体认为亚洲时代周刊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亚洲时代周刊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刊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读者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你的大名:
发表
全部评论
亚洲时代周刊(www.110.com.hk)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部电话:38963966 传真:30169686
承印人:香港電視臺有限公司 承印人電話:65557188
承印地址:香港灣仔駱克道315-321號駱基中心23樓C座
《亚洲时代周刊》已获香港政府本地报刊注册,网络业者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三方公司或个人可能在本报刊宣传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或个人的任何交易与本报刊无关,本报刊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