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
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现在流行的所谓“舍得”二字,有“舍”才能有“得”,其实就是布施定律的前一半。但再次强调,不能为了“得”才去“舍”,如果这样,很有可能舍了也得不到。这也就是“不图报原则”所讲述的内容。
后一半讲的是负能量的施放,同样会加倍返还。因此,不安、憎恨、怒气、忧愁这些负面的情绪,一定要靠自身的念力去化解,绝对不能依靠转嫁给他人来摆脱。
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现在微信圈流行这么一个说法:人们应该多靠拢有正能量、能够带动自己向上的人和圈子,远离那些只会给自己带来负能量的人和圈子。此话当然没有错,古语早已有云“近君子,远小人”是也。但是,你去靠近一个能量强于你的人,凭什么你吸收别人的正能量获得好处,别人却被你的负能量拖下水呢?因此,通过控制自己的心念,提升自己的善念的念力(正能量),自然而然地与同道中人(事/物)相互吸引,而非刻意地去接近他人以求获得些什么,这才是根本之道。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报,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不要奔着善果而去”。如果始终执着于结果,那么这个还没有实现的“善果”就会化为心中的执念。心念无法通达,成果就难以取得。秉着一颗初心(只要此心为善)去做,不要多么在意结果,结果自会随之而来。
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为什么不要总是追寻过去,是因为过去总有遗憾,会阻止念头通达;为什么不要总是思虑将来,是因为未来必有风险,同样阻止念头通达,从而化为执念。思考过去未来,只是为了获取经验、防备风险而已。想好了,就可以放下了,把心思专注于“当下”。这是建立并维持善念的手段,是让念头通达的方法,是让善念如愿实施(但不苛求结果)的保证。
对于大多数我们费尽心力去做的事,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其总长度会是多少?要耗费多少时日、资源和努力?因此,也就很难算准所谓“质变”的那个点在哪里!那么,此题何解?其实很简单,还是那句话,不要过于在意结果,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过程!
如果我们把生命看做是一个长期修行的过程,期间无数的事项、功业,都只不过是漫长生命中或长或短的一个个小的过程,有开头也有终结。不去纠结于结果,才能让我们专注于过程,才能真正地做好功业。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我们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经验、感悟、方法、能力,远远大于最终取得的或多或少、或成或败的结果。
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应饿死者必饿死”,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残忍,但确是物竞天择的法则。“应”字很有深意。值就应,不值就不应,或者是反过来的“应”(负值),例如“应饿死”。所以,“应得定律”更好的名称是“值得定律”,值得值得,有“值”才有“得”。我们每个人,修造命运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价值的过程,“值”了,自然会“应”;“应”了,自然有“得”。从值到应,从应到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自我命运的修造,建立好的信念是前提,提升自我价值是路径。而自我价值的提升,理应是一个与他人一起协同共振的过程。一个人躲在深山老林、古刹静庵里独自修行,不是不行,但见效很慢。为什么?因为人是有社会性的,善念、善行,大多都依赖于社会交往而生。入世修行,与他人、与社会一起提升价值,才是人间正道。并且,由于共振的原理,一旦踏准价值提升(也是举善念、施善行)的节奏和频率,与更多的人产生呼应,价值提升的速率和效果将超乎想象。
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