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寻访基层良师风范”特色选题之寻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阳奎老师
执一盏明灯,将无涯的学海化作缕缕清风。擎一段岁月,将恢宏之志点缀青春的扉页。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基层教师们默默耕耘,用他们的智慧与爱心为无数学子点亮前行的灯塔。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大)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深入基层,寻访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绽放非凡光芒的良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群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他们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们最想看到“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青于老凤声。”;“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是他们一生追求的成就。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刘阳奎老师,聆听他讲述美术教育路上的点点滴滴,感受良师风范。
访谈人:刘阳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经历?
刘阳奎老师:苏珊同学你好!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四十多年了,一直从事美术教育事业,现在担任广西北海民附学校高级美术教师的职位。从刚毕业的青涩教师到如今的资深教师,我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也见证了美术教育的变迁。
(刘阳奎老师的个人国画作品)
访谈人: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您用一腔热血书写基层美术教育事业,在基层美术教育工作中,您觉得最具挑战性的是什么?
刘阳奎老师:基层美术教育的挑战确实不少。首先是美术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图书资料,都比不上大城市,这对我们因材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很大,有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却面临诸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再者,师资力量有限,一位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多门课程,精力和时间都面临巨大考验。
(刘阳奎老师的个人荣誉展示)
访谈人:那在这样的环境下,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刘阳奎老师:坚持下来的动力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当看到他们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懂事,从成绩不佳到取得进步,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而且,基层的孩子们往往更渴望知识,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无比重要。
访谈人: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经历?
刘阳奎老师:太多了,其中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刚入学时,他性格内向,成绩也不理想。但我发现他对绘画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教他画画,还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慢慢地,他的性格开朗起来,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后来他考上了艺术类高中,临走时还特意跑来感谢我。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访谈人:您觉得基层美术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刘阳奎老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基层的孩子们往往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关爱,我们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其次,要有耐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不能急于求成。再者,要有爱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最后,还要有创新精神,虽然资源有限,但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美术资源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寻路非遗》精品台历之刘阳奎老师个人专访篇章)
访谈人:在您看来,基层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刘阳奎老师:古人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关乎中华传统“人德共生”最好的传承与发展,其也是中国教育的基本传统和天下善治的有效途径。美术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育审美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美育价值观念,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知识是有限的,但教育的力量是无限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未来。
访谈人:师者匠心育英才,授业解惑慧心开。在您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最纯净的初衷。那您对未来的基层美术教育有什么期待?
刘阳奎老师:我希望未来的基层美术教育能够更加公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美术教育资源。同时,我也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基层美术教育,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基层美术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访谈人:最后,您有什么话想对华大青年学子们说吗?
刘阳奎老师:我想说的是,美术教育是一份伟大的事业,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如果有机会,希望你们能够关注基层美术教育,为基层美术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哪怕是一次支教、一次捐赠。我相信,你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凝聚星星之火,造成燎原之势。(本次访谈由华中师范大学2024级绘画专业学生 苏珊 主持)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