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鹃 草 堂
人间最美四月天。约上三五知己,自湘西县溪古镇出发,沿溪西行。溪谷蜿蜒,复又曲折。时有夹岸高山,参天古树,缝合雄浑苍茫。偶有农田屋舍,袅袅炊烟,人声犬吠,满目葱茏,恰似桃源之境,就连行至六七公里处,溪谷山峦穷处,蓦地忽见满山杜鹃,妖冶然灿烂,忘记归处。
“杜鹃花里杜鹃啼,浅紫深红更傍溪。迟日霁光搜客思,晓来山路恨如迷。”迎面扑来的杜鹃,夹着古人的诗意,构对满眼的鲜艳而强烈的冲击,心灵震撼,自是油然而生。宋人杨万里的“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更是叠韵于胸,杜鹃顽强质朴,雍容美好的品性,如溪泉跌入深谷,激发内心的审美钟鼎的连绵鸣响。眼前从山坡到田园,从溪谷到河边,从姹紫嫣红,到摇曳顾盼,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紫的若霞……微风过处,似有歌声飘来,“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杜鹃花上,满目竟然青松掩映,相伴翠竹青青,一片茅草屋丛,隐约其间。便脚步轻盈,拾阶而上。竹影婆娑,似在绿野仙踪,俄尔行至山梁草堂,柴门草瓦,木檐榫构,俨然秘境洞开,幽幽其然,兮兮其是,花红草绿,鸟语木香,醉人心魂。递进草堂,古朴简约,四根硕大的杉木,支撑起芭茅草叠盖的亭子,三条杆栏板凳,首尾相连。立于草堂东望,但见蓝天之下,村民在田间悠闲劳作,绝佳的陶渊明笔下世景再现。侧目向西,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而来,青山绿水之间,有小鸟飞过,也好似《富春山居图》中的剩山图景同,遗落至此……正惊诧于如画如诗的美景,草堂下方以青石精心刻泐的“天下赋人”,为湘西散人王一丁所作《杜鹃草堂赋》,庶几完美诠释了这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抱琴只为看鹤,溪头溪尾月朗。披衣坐待云起,翘盼扬帆远航。噫吁兮,潭深可捉鳖,山高堪打望。涨水波浪宽,雾浓稻花香。棚下弈棋,唯恐小鸟偷窥;花丛抚笛,最怕蜻蜓帮忙。垄上读书,谨防枝头梨落;田间宴客,螃蟹自投罗网。主人相邀品茗,下雪下雨欢畅。更有诗文佐酒,漫论岁月沧桑…俨然如此,一丁兄的新赋,仍不期然让我想起了唐代白居易的杜鹃花境:“云中台殿泥中路,既阻同游懒却还。将谓独愁犹对雨,不知多兴已寻山。才应行到千峰里,只校来迟半日闲。最惜杜鹃花烂熳,春风吹尽不同攀。”
杜鹃啼血,不待远帆至;山花吐艳,非自今日始。杜鹃草堂,人说是神农炎帝的云游之所。于此教导这里的先民,开垦山田,种植小粟。遗留至今,除却苗乡侗寨活色生香的还斋节,还有“南梦极地、北越禁喉”的称谓。诸葛亮率军南征,曾在这一带驻军屯兵讲解兵法,此地遂有国宝“兵书阁”据证。中国工农红军任弼时、王震和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途经这里,在离此十几公里的靖州取得“新厂大捷”,消灭敌人官兵五百余名,缴获枪炮六百余支(挺)。1934年12月12日,湘江血战后,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在湖南通道老县城恭城书院召开通道转兵会议,采纳毛泽东正确主张,改变了原定北上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挥师西进,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转移,并在此进行了一场英勇的阻击战。中央红军右路军自草堂从容转兵,一个月后召开遵义会议,中国革命实现了伟大转折,由此走向胜利和辉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在外地工作,童年时光,跟随着奶奶在这里度过的一位乡村少年。走出大山走上工作岗位,他不揣翦陋,力排众议,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坚持行走一个人的文化苦旅,将一度尘封多年、鲜为人知的一段重大的红军长征历史——“通道转兵”予以还原,填补了党史军史和长征史的相关重要空白。进而,这里走出去的他怀抱一份红色文化情怀和故土情结,返里携手村里几名复退军人、回乡农民工和贫困村民,苦心孤诣,创建了以“红军长征”和“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杜鹃草堂。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
不远处,蓝天白云下,农户的屋顶正在换瓦,缘因这里以杜鹃草堂为主线,成立了“映山红合作社”,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对周边十几户人家进行民族风情化改造,并改厕升级,将屋前屋后的环境提升、美化。杜鹃草堂创办乡村民宿和客栈,鼓励村民们发展种养殖业。同时,还开展侗锦、竹器、剪纸、器乐演奏等民间手工艺和才艺的培训与营销启蒙;并筑巢引凤,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组织美术家、作家、大学生等来这里写生、采风。民族文化不仅需要发扬传承,还需要创新发展。“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近年来,杜鹃草堂相继修复兴建了红军井、红军亭、红军文化墙、长征生态舞台、侗乡泸定桥、杜鹃园、红米饭南瓜基地等二十几处红色文化景观。所以,如今的杜鹃草堂又名“红军长征文化园”,已是《中国艺术报》社、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侗学会、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和怀化市文联牵头创办的文艺创作基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和文艺惠民基地。同时,杜鹃草堂也是“通道转兵纪念馆”的配套延伸,是重走红军长征路的互动体验场所,是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阵地,还是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窗口。
远处青山如黛,眼前杜鹃盛开。走在青石板铺就的长征小道上,我似乎听到了悠远的历史回音:让历史告诉未来,让红色基因滋润幸福家园,让民族文化注入乡村振兴的华章,这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责任担当。沉思中,我清晰听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侗族青年歌手、中央台视台“寻找刘三姐”全国总冠军王馨演唱的《杜鹃草堂》犹如天籁般的歌声缓缓响起:
本稿件由杨少波提供,杨少波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怀化市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 电话1363745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