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第三届武陵山杜鹃文化节成功举办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春风拂面,杜鹃绽放,似火的花海在武陵山区铺展开来,似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往事与蓬勃生机。4 月 11 日至 13 日,第三届武陵山杜鹃文化节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杜鹃草堂盛大举行,来自湘、桂、黔三地近千名各族群众齐聚于此,共同参与这场文化与民族交融的盛宴。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杜鹃草堂,这座坐落在武陵山区的美丽场馆,如今被热情似火的杜鹃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阳光洒在花瓣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各族群众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或三五成群地漫步在花海中,或围坐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生活与文化,整个场地充满了欢乐与和谐的氛围。孩子们在花丛间嬉戏打闹,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为这场盛会增添了一份纯真的活力。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本届杜鹃文化节由中国艺术报社、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倾力指导,全国(桂湘黔)文艺长征联盟精心主办,怀化市杜鹃草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通道侗族自治县志愿者协会携手承办。活动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贵州、云南时关于民族特色文化与文旅融合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致力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旅融合,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活动当日,杜鹃草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处处洋溢着欢乐与祥和的氛围。演出在雪峰山艺术团和通道志愿者协会带来的舞蹈《美丽乡村》中拉开帷幕,欢快的节奏、优美的舞姿,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乡村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男声独唱《武陵山歌》,那高亢激昂的歌声,唱出了武陵山的雄伟与壮美;琵琶弹唱《红色通道好运侗乡》,悠扬的琵琶声与动人的歌声交织,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红色历史的辉煌;小组唱《唱支山歌颂党恩》,质朴的歌声饱含深情,表达了各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舞蹈《十送红军》,舞者们用优美的舞姿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民族舞蹈《再唱山歌给党听》,展现了各民族对党的热爱与敬仰;国风舞蹈《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以独特的舞蹈风格,诠释了武陵山区的绝美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民族舞蹈《毛主席光辉思想》,用舞蹈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舞蹈《戏文说》、舞蹈《万佛山》、舞蹈《福地怀化》等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由国家二级演员、湖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刘琼华演唱,通道志愿者协会伴舞的歌伴舞《杜鹃草堂》,以其精湛的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赢得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最后,全体演员共同演绎《哆吔大团圆》,欢快的歌舞展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美好景象,为这场文艺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寓意着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除了精彩的文艺演出,本届杜鹃文化节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文艺点亮乡村”采风创作活动,邀请了众多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用笔触、镜头捕捉乡村之美,为乡村发展注入文艺活力;“美丽武陵我的家”书画展,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展现了武陵山区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让观众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与家乡的美好;乡村振兴摄影展,通过镜头记录下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乡村在发展中的新变化、新风貌;“记住乡愁”民俗体验活动,让游客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凝聚了民族文化的力量,让游客们在欣赏杜鹃花美的同时,深入了解武陵山区的红色文化、民俗风情,增进了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武陵山区,这片位于湘黔鄂渝交界处的神奇土地,是苗、侗、土家、瑶族等 51 个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杜鹃,又名映山红,被誉为“花中西施”,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杜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寓意着热情似火的革命理想信念,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它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展现了武陵山区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承载着怀念故土、守望乡愁的人文情怀,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来时的路,珍惜当下的生活。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是长征途中挽救红军命运的“通道转兵”西进贵州的一条主干道,这里创建了杜鹃草堂长征文化园,开展文艺惠民、党建研学、国防教育、非遗传承和社会科普教育活动等,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也让人们在欣赏杜鹃花的同时,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连续三届武陵山杜鹃文化节的策划发起人、全国著名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学者杨少波表示,举办此次活动,就是要凝聚民族文化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让武陵山区的天更蓝、水更绿、花更美、人民群众更富,农村气象更新,让武陵山区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在杜鹃草堂的周边,乡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新修的柏油路蜿蜒伸向远方,路两旁的民居经过修缮,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显得古朴而典雅。村民们在自家院子里种植着各种花卉,与杜鹃花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希望。随着文化节的举办,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推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和手工艺品,不仅增加了收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武陵山区的民俗文化。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在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来自不同民族的选手们在赛场上展开激烈角逐,他们有的参加苗族的“打陀螺”比赛,有的参加侗族的“抢花炮”活动,还有的参加土家族的“摆手舞”大赛。这些比赛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友谊。观众们围坐在赛场周围,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整个赛场充满了欢乐与激情。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在“文艺点亮乡村”采风创作活动中,文艺工作者们深入到乡村的各个角落,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一起劳作,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他们走进学校,与孩子们一起交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用画笔描绘出乡村的美景,用文字记录下乡村的故事,用镜头捕捉下乡村的瞬间。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也展现了乡村的人文之美,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在“美丽武陵我的家”书画展上,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些作品有的描绘了武陵山区的山水风光,有的展现了各民族的民俗风情,还有的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观众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武陵山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在乡村振兴摄影展中,通过镜头记录下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乡村在发展中的新变化、新风貌。一幅幅照片记录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村民们幸福的生活。这些照片不仅展示了乡村振兴的成果,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在“记住乡愁”民俗体验活动中,游客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学习制作侗族的刺绣、苗族的银饰,体验土家族的织锦、瑶族的竹编。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们了解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制作工艺,也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杨少波、彭福林 供图
第三届武陵山杜鹃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它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为武陵山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期待下一届武陵山杜鹃文化节的到来,再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赏
【来源:亚洲时代周刊】